咨询热线:
联系我们

学院简介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1933年创建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46年成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组建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2年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12月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曾昭璇、吴壮达、钟功甫、刘南威、吴正、吴郁文、韩渊丰、卓正大、黄少敏、陈敬堂等老一辈地理学家,在丹霞地貌、珠江三角洲发育、历史地理学、华南沿海风沙地貌、古天文航海、农业区划、区域经济开发、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国区域地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地理科学学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地理科学学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师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华南师范大学雕像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学院有两门省级重点课程,“自然地理学”长期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区域环境分析与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得“土地规划机构甲级资质”。2008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地理科学学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地理科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应用地理方面,地理科学学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地理科学学院优势,突出地理科学学院特色,把地理科学学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师资力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近年来,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颂军、钟巍、陈忠暖、肖玲、王为、孙武、刘洪杰、张正栋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游规划、环境演变、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态、城市社区、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地理科学学院目前有七位博导,分别是:姓名职称备注李保生教授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周尚哲教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徐颂军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钟巍教授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周厚云

教授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与岩溶洞穴沉积有关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王为教授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朱竑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历史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地理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分别是:姓名职称姓名职称姓名职称王为教授罗寿梅副教授张争胜副教授刘洪杰教授张加恭副教授夏丽丽副教授

孙武教授甄坚伟副教授张正栋教授肖玲教授胡伟平副教授

陈忠暖教授舒娱琴副教授

李保生教授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李保生教授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此后至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工作。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地层及古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被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1996年10月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博士生导师,兼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下属专题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下属专题研究和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等课题多项;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和主要完成人员曾分别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撰写的有关论文曾先后获《地理学报》青年优秀论文奖(1988)和《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2002)。在《中国科学》(B辑,D辑)、《CurrentScience》、《地理学报》、《Paleogeogr,Paleoclimatol,Paleoecol》、《地质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含合作发表的论文),参与合作的专著五本。其中一些论文多次被SCI等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AMulti-cycleClimaticFluctuationRecordoftheLastInterglacialPeriod(SCI),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Sinica,79(3),2005;第一作者;2、TheEnvironmentalEvolutionofOrdosDesert,Chinasince1.1MaB.P.asIndicatedbyYulin,地理科学英文版-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15(1),2005,第一作者;3、2500a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地质学报中文版,79(5),2005,通讯作者;4、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物质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5(5),2005,EI收录刊物,通讯作者;5、HumansettlementofthelastglaciationontheTibetanPlateau(SCI),CurrentScience,2003,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与著作1、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黄山,李保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化发展途径研究,李保生,王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8(省级)(参编);周尚哲教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周尚哲教授周尚哲教授1981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主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88-2002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工作。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200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调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和干旱区地貌与环境,冰期天文理论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参加和主持了许多国家基金项目以及重点重大项目。野外工作遍及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以及东部许多中低山地。在伦敦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理系和威斯康星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和短期访问期间,先后对北欧和北美大冰盖遗迹进行野外学习考察。在《TheHolocene》、《中国科学》、《QuaternaryInternational》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多部。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曾获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二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园丁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野外工作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曾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冰川冻土分会副主任,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山地分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甘肃省地理学会秘书长,INQUA季风亚洲冰川沉积与环境工作组秘书。2003年组建了16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第四纪冰川分委员会“季风亚洲第四纪冰川与年代学工作组”,并担任组长。目前主要致力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系统测年”的国际合作研究。招收全球变化与区域相应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Geomorphologicevolution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theShaluliMountainregionduringtheQuaternary(SCI),科学通报英文版-ChineseScienceBulletin,50(1),2005,第一作者;2、QuaternaryglaciationsinChina,QuaternaryGlaciations–ExtentandChronology,PartⅢ,EditorsJ.EhlersandP.L.Gibbard,ElsevierPublisher,2004,第一作者;3、沙鲁山第四纪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变,科学通报中文版,49(23),2004,第一作者;4、GeomorphologyoftheUrumqiRiverValleyandtheupliftoftheTianshanMountainsinQuaternary,ScienceinChina(D),2002,45(11)(SCI)第一作者;徐颂军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徐颂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已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20余年。现任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广东省政协常委。曾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科研和考察等。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全国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东省林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广州市旅游业导游素质评审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和厅局级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著作12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5篇。多次参加林业、环保、农业、海洋、国土和旅游业等行政部门有关项目的评审和论证工作,为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评审委员,广东省林业局科技委员,99'世博园广东园专家组成员以及《生态科学》和《热带地理》期刊编委。曾获广东省重大科研成果证书、华南师大教学工作优秀奖、华南师大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华南师大教书育人优秀奖、全国第六届冰心图书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奖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广东罗浮山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探讨,2001,16(1),《自然资源学报》(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中国梧桐科二新种和粗齿梭罗的补充记载,2000(6)《植物分类学报》(核心期刊),第一作者;3、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2001:21(3)《经济地理》(核心期刊),第一作者;4、梧桐科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2001:9(1),《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核心期刊),第一作者;5、EffectsofMultipleSoilConditionersonaMineSiteAcidSulfateSoilforVeriverGrowth,2004:14(3),Pedosphere(SCI),第二作者;6、广东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多尺度影响分析,2007:27(10),《生态学报》(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与著作1、植物地理实验实习辅助教材《识花认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5主编徐颂军、李娘辉;2、《导游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6刘静艳、徐颂军等;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8刘南威主编(徐颂军等参编);4、《自然地理实验与实习》(科学出版社),2002.1杨士弘主编,(徐颂军等参编);5、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地理》2005.7,编委徐颂军,广东教育出版社;6、TheCharactersofBiologyandEcologyinMeliaazedarach,EnzyklopadieDerHolzgewachse,printedinGermany,(2),2003,Xusongjun;etc;7、《广东省森林公园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7,张金泉,徐颂军,钟巍教授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1988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9月入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于1994年6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9月晋升副教授职称,1999年8月晋升为教授职称。1997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INQUA组织“季风亚洲第四纪冰期与测年”工作组秘书,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理学会委员,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西部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八·五”攀登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种横向课题十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先后获各种科研奖励十余项,其中2000年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了大量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教学工作,获多项教学工作奖励,2004年获新疆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列第二)。王为教授王为,男,1956年4月生于广东广州,汉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地貌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海岸地貌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Ph.D)。1996年至今,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2002获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学及人类学系、海洋系海岸研究中心进修。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主讲《地貌学》《海岸综合管理学》《环境计算机模型》《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参加《闽粤沿海老红沙的成因、时代与环境研究》《华南沿海全新世风暴潮沉积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人类活动对香港沙坝泻湖海岸演化影响的研究》。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沙漠》《第四纪研究》《JournalofCoastalResearch》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并参与了专著《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及教材《地貌学导论》的编写。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通讯地址: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邮政骗码:5106317刘洪杰教授刘洪杰,男,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2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4-1987年任山东师范大学助教,1990-2003年任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自然地理室主任。2003-2004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访问学者。刘洪杰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历史地理、动物生态地理、土壤生态与分类、城市时间结构、环境数学模型等领域也有较广泛的涉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曾提出水环境的酸碱缓冲模型、城市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城市时间形态与时间地图、全新世中国动物分布的变化等新的数学模型和新的学术观点。发表论文40多篇,分别刊载于《科学通报》、《环境学报》、《水力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地理科学》等刊物。主编《人类环境》学,参编《自然地理学》、《地理景观》、《广东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刘洪杰教授先后担任过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土壤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还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委员会委员,广州环境学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广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首批重点培养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三项指标及计算程序,生态学报,24(3),2004,第一作者;2、城市景观的类型及其生态效能的评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一作者;3、广州城市形象的文化推进,热带地理,2002(1),第二。4、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土壤类型与分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第一作者;5、关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几个实际工作问题的探讨,土壤通报,(5),1999,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与著作1、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公共环境类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一作者;2、人类与环境课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第一作者;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8(省级)(参编);8孙武教授孙武,男,1963年生,理学博士,地理学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自然地理专业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土地退化与自然灾害防治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被覆盖动态监测的研究。为硕士生与本科讲授区域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近5年来,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面上项目以及国家林业部等课题研究,现主持2003年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岛西部海岸生态防护体系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佛山市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预测与管理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i)》《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地理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9肖玲教授肖玲(Xiaoling)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4届共17名硕士生毕业。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陆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饶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作承担了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广东省旅游购物发展战略研究、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化市吕田镇总体规划、从化市旗杆镇总体规划、从化市神岗镇总体规划、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京九带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广州市政府项目、省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项目。地方建委和规划局项目主要成果有:《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大学城建设对广州城市发展的促进分析》《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及其体系优化研究》《广州大学城选址布局的区位条件分析》《广州旅游购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对县域旅游规划重点问题的探讨》《购物旅游——广东旅游购物发展的新亮点》《试论珠海市工业结构调整原则》《乡镇企业在广东省城市化中的作用》《两广共建西江流域工业协作带的初步构想》《广东京九带在大京九带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肇庆市旅游购物形象的思考》《关于我国旅游购物发展的几点思考》《地理景观》(合作)、《人文地理学》(合作)、《大京九带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合作)、《从化市吕田镇总体规划》(合作)、《从化市神岗镇总体规划》(合作)、《广东省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作)。0陈忠暖教授陈忠暖,男,1957年生于重庆市,祖籍浙江镇海。1975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川东山村做农民,3年的知青生活炼就了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1978年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8—1990年留学日本东北大学,1995年赴日本东北大学、福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曾任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主任,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昆明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等职。1999年后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导师组组长、华南师大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项目华南片区执行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土地学会理事、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地理研究》杂志编委、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和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进程研究》《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研究》《云南民族自治区域同汉文化冲融的空间作用研究》《云南省贫困乡村特性与类型的因子生态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参与完成《滇东南战伤恢复与区域综合开发规划》《云南孟定边境口岸建设规划》《陆良县21世纪议程》《广州大学城规划方案》《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国家、教育部、省和地方政府的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中国西部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的二元构造》《中国西部大城市周边农村非农化探讨》《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城市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类型划分》《中国东南6省区城市职能特点与分类》《华南沿海4省城市职能分类探讨》等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部,参编著作4部。获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甄坚伟副教授甄坚伟,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留校任助教。1979—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主讲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土地管理概论》《旅游环境保护》《国土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等课程。专业特长: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近年来主编或参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珠海市土地资源》《广州百科全书(地理卷)》《广东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化市神岗镇总体规划》《从化市太平镇总体规划》《吕田镇总体规划》等8部。在《热带地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澳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广州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美加园林建设的启示》等文章共16篇。近几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深圳市沙井镇“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和平县旅游总体规划》《揭东县风门古径景区总体规划》《九运会后广州市东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广州市新世纪花园农业和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江苏句容市茅山镇区总体规划》等研究项目共12项。张加恭副教授张加恭副教授张加恭,男,1952年生,地理科学系主任。1982年春季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94年评为副教授职称,是“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学和国土开发整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编写并出版《华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开发利用》《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国名山大川词典》《广东省志地理志》等著作,主编并出版《汕头市地名志》《清远市地名志》等,发表有《现代区域地理学初论》等论文,主持完成广东省珠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参加完成的《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系列建设》《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开拓》成果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2000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是广东省地理学会第八、九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张争胜副教授张争胜(ZhangZhengsheng),男,197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人文地理专业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方向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讨会常务理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1993年毕业于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1996年入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留校任教。2006年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地理系教学科研秘书,2005年起任学院工会主席。主讲《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中国区域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学》等本科课程和《区域分析与规划》等研究生课程。2001年获华南师范大学“为了明天”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经济学、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年来广州下垫面变化对地面风场影响的风洞模拟及其与热岛的关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下垫面对地面风场影响的风洞模拟及其与热岛的关系》、《双核都市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贵金属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以及《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广东省珠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的控制与战略研究》、《广东省茂名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徐闻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等课题研究,参与编写“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中国区域地理》(第二版)、《中国国家地图集》等著作。已在《学术研究》、《地理科学》、《热带地理》、《JournalofHospitality&Touris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出版教材及教学用书情况序号教材(教学用书)名称作者(排名)出版日期出版单位1自然地理学刘南威(1)2000科学出版社2综合自然地理刘南威(1)2001科学出版社3导游学教程徐颂军(2)2001中山大学出版社4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1)2002科学出版社5《地理图像系统与信息》罗寿枚(2)2003北京三联书店6《专题制图原理及其计算机应用》罗寿枚(2)2001湖南地图出版社科研成果(我院教师发表的被SCI和EI刊物收录的论文目录)序号论文名称作者(排名)发表日期发表刊物、会议名称1Theageofthe“oldredsand”onthecoastsofsouthFujianandwestGuangdong,ChinaWuZheng(1)(吴正等)2000ChineseScienceBulletin,45(13)2Palaeo-MonsoonactivitiesofMuUsDesert,Chinasince150kaLiBaosheng(1)(李保生)2000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23APreliminaryStudyoftheSedimentsintheYutian-HotanOasis,SouthXinjiang,ChinaLiBaosheng(1)(李保生)2002ActaGeologicaSinica,76(2)4QuaternaryglaciationinBailangRiverValley,QilianShanZhouShangzhe(1)(周尚哲等)2002QuaternaryInternationalVol.97/98.5GeomorphologyoftheUrumqiRiverValleyandtheupliftoftheTianshanMountainsinQuaternaryZhouShangzhe(1)(周尚哲等)2002ScienceinChina(D),2002,45(11)6Geomprphologicevolution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thShaluliMountainregionduringtheQuaternaryZhouShangzhe(1)(周尚哲等)2004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5,50(1)7AbayheadchenieratChengwan,SouthChinaWangWei(1)(王为等)2004JofCoastalResearch(SpecialIssue)(43)8Possiblesolarforcingofdecades-tocentury-scaleclimatechangeinthesouthernmarginofTarimBasinZhongWei(1)(钟巍等)2004ChineseScienceBulletin49(11)9AnapproachtothefluctuationmechanismofEcotoneSunWu(1)(孙武等)2002J.ofEnvironmentalScience,14(1)(EI)10EffectsofmultiplesoilconditionersonaminesiteacidsulfatesoilforverivergrowthXuSongjun(2)徐颂军2004Pedosphere,14(3)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出版专著情况序号著作名称作者(排名)出版日期出版单位1风沙地貌与风沙工程学吴正(1)2003科学出版社2风沙地貌研究论文选集吴正(1)2004海洋出版社3网络化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技术、方法与应用迟国彬(2)2003科学出版社4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王为(3)2002广东科技出版社5中国沙漠形成演化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研究李保生(参著)2002海洋出版社6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李保生(参著)2003河北人民出版社7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徐颂军等(2)2004中国林业出版社8城市生态环境学杨士弘(1)2002科学出版社9中国的北回归线刘南威(1)2001科学出版社10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报告陈忠暖(1)20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中国日本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比研究丘世钧(章主笔)2002广东科技出版社12中国区域地理韩渊丰(1)2000广东高教出版社13专题制图原理及其计算机应用罗寿枚(1)2001湖南地图出版社14地理图像系统与信息罗寿枚(2)2003北京三联书店15Photoshop7.0技巧与实例胡伟平(3)2003冶金工业出版社16识花认草徐颂军(1)2002广东人民出版社1721世纪科技前沿知识100例徐颂军参编2001广东高教出版社18《地理景观》(城市景观部分)肖玲(4)2000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张加恭(参编)2002商务印书馆地理科学学院招生简章(本科)现设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9人;教学设备齐全,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以及多个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学科结构完善,拥有一个博士点(自然地理)和三个硕士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同时是广东省精品课程,地理科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综合自然地理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课程,采用刘南威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杨士弘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两部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教材结构新颖,内容丰富,在全国同类教材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受到全国高校广为好评,并为各高校地理专业广泛采用。该课程授课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能反映学科进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该课程的教学队伍层次高,学历高,拥有众多教授与博士授课。通过数年长时间的课程建设,主讲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该课程拥有自然地理省级重点学科和地理科学专业资源库支撑,教学设备先进,实验实习教学方法独特。本课程重视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的讲解与传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自然地理区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景观生态设计、旅游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整治等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经过刘南威教授、陈广叙副教授等老一辈地理学者的长期努力,本课程于1995年被评定为华南师范大学“优秀课程”,2005年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地理教师和有关专业管理人才。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地理教学论等16门专业必修课,以及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旅游地理、人口地理、土地管理等60多门系列专业选修课。培养特色有除课堂教授外,还进行专业实验和观测,组织师生赴省内外进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野外实习考察。系主任:王为教授成员: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徐颂军教授;甄坚伟副教授;范小平讲师(实验室主任);黄山讲师;陈国媚助理实验师;夏丽丽讲师;欧阳军讲师;曾玮讲师;郭程轩讲师;许刘兵讲师;张林英讲师;刘望保讲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非师范)主要培养具有地理信心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图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胜任资源、环境、规划、国土、旅游、交通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相关高等院校以及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等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管理繁荣工作。主要开开设的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全球定位统技术及其应用、地图学、数据库管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实践等课程。已经建成GIS实验室,重点进行3S实践教学与专业软件开发教学,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培养计划1)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应用数理统计学2)地球概论,地图学,测量学基础,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含野外实习),人文地理学,环境学概论,遥感地学分析(含实习),城市地理学,生态系统与旅游环境,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景观设计,华南自然地理,人口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人类与环境,土地管理概论等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遥感概论,图像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地图制图,数字摄影测量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GIS设计与开发WebGIS概论,GPS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地理信息工程实习,地理摄影录象技术,XML可扩充标识语言,地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3S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系主任:李卫红高级工程师成员:钟巍教授;罗寿枚副教授;胡伟平副教授;曾迪鸣实验师;舒娱琴副教授;梅志雄副教授;樊风雷副教授;付迎春副教授;刘亦书讲师。简称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顾名思义,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又常称为空间信息.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可以管理以数字、文字为主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可视化图形图像为主的空间信息。它通过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各种不同的空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确认空间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GIS提供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信息进行集成管理的能力、灵活的查询检索能力。从GIS系统应用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水利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遥感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非师范)主要培养具备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开发与规划、环境保护与规划、城市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胜任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管理与规划、决策咨询工作。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自然资源学、环境学概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环境保护与规划、社会经济发展与规划、水资源利用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园林生态与布局等。系主任:张加恭副教授成员:陈忠暖教授;肖玲教授;孙武教授;刘洪杰教授;曾荣青副教授;张争胜讲师;张远儿讲师;廖伟群讲师;陈朝隆讲师;夏丽丽讲师;欧阳军助教;郭程轩助教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非师范)主要培养具备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开发与规划、环境保护与规划、城市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胜任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管理与规划、决策咨询工作。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自然资源学、环境学概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环境保护与规划、社会经济发展与规划、水资源利用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园林生态与布局等。